代抢?录入?小心 “票圈陷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10:21:00

小 心
“票圈陷阱”
暑假追演防坑指南

宝子们!暑假热辣辣地来咯!
谁不想去超嗨的演唱会?
谁不想买到热门潮玩?
可抢票、抢娃那叫一个难!
好多宝子就动了歪脑筋,
想找“非正规渠道”买票。
可千万别!
里面全是坑,危险系数拉满!
1

代抢票——信息
“裸奔”风险大

代抢服务,即消费者将个人身份证号、姓名等敏感身份信息,连同演出原票价及代抢服务费用一并支付给相关商家,委托商家在演出不同开票时段代为抢购门票。若抢票成功,商家会向消费者提供电子门票及对应的座位信息。

与此同时,代抢服务暗藏诸多风险:一是消费者个人身份信息泄露风险高,隐私安全难以保障;二是部分代抢者用技术手段干扰抢票流程,易引发系统故障,导致已购门票被强制退票;三是不乏个别不良商家,在收完票款及服务费后直接失联跑路,让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且门票无着落。

2
内部票——环环相扣的骗局
面对强实名的场馆,有些诈骗分子便会宣称自己有官方“录入票”或者“内部溢价票”,称自己是场馆工作人员,有内部购票渠道,支付成功后可以在官方平台出票,诱导他人下单。

实际上,这都是诈骗手段,是诈骗分子精心编织的障眼法。
亲亲~我们是在正规官方平台上申请购买的哦,请向平台的在线客服发送申请门票和您的邮箱。
听起来很正规啊!我已经申请,邮箱里还收到了一份邀请函二维码~
恭喜亲,信息录入成功啦,这就是官方邀请函,请扫码输入个人信息,并且付款哦
不好意思啊亲,出票超时,需要您退款重新下单,请点击链接联系我们的银联工作人员
啊?这么麻烦,什么意思啊
很简单的哦,你打开屏幕共享,我来教您操作,保障您的资金安全~
在此类骗局中,诈骗分子常常冒充官方票务人员,以官方平台申请为幌子,诱导受害人在虚假邀请函链接上购票,随后制造出票错误假象,让受害人在屏幕共享下进行“退款”操作,借此窥探银行卡、验证码等信息,或是借口需要转移资金到第三方才能接触冻结,进而实施诈骗。


“账户异常”?
3
带入票——强行闯入不可取
带入票,即黄牛通过多种违规手段协助购票者进入演出场馆。购票者进场后,需自行寻找座位,可能涉及躲避安保人员巡查、伺机蹭占他人座位或找寻空余座位等行为。

强行闯入属于违法行为,不但会被安保人员带离现场,也可能发生肢体冲突导致受伤。

—————————————————

为保障自身权益与安全,民众需提高警惕,掌握防骗技巧:
拒绝代抢,守护隐私
切勿将个人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及票款交给代抢商家。
警惕录入,勿信话术
对于黄牛声称的“录入票”“内部票”服务,要保持高度警惕,不扫描不明二维码,不点击不明链接。
远离带入,规避风险
坚决不购买黄牛的“带入票”服务。

素材:上海网警
编辑:王智韬
来源:公安部网安局
-
-
人民日报评“周口医生坠楼身亡”:绝不能任由网暴者肆意横行
近日,河南周口一名妇产科医生疑因不堪网暴长期侵扰坠楼身亡。家属接受采访称,网暴源于三起医疗纠纷。目前,当地相关部门已成立调查组。相关医疗纠纷责任划分有待进一步查清,相信有关部门会给出明确的结论。从家属披露的遗书和网络平台有关记录来看,该医生生前持续遭网络谩骂、攻击的情况的确存在。网络平台方也发布情况
2025-08-09 13:11:00
-
-
中博聚力斩获CFS机构大奖 双赛道布局彰显"真一新"力量
2025年07月16日-17日,以“穿越变革浪潮,共筑经济韧性”为主题的CFS 第十四届财经峰会暨2025新质生产力企业家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在同期举办的2025CFS财经峰会致敬盛典上,中博聚力凭借深厚的专业积淀、敏锐的市场洞察、前瞻性的投资视野及突出的价值创造能力,被评为 “2025卓越影响力投
2025-07-26 17:35:00
-
-
客单价、订单量双下跌,美团召开外卖行业高质量发展恳谈会,餐饮商家集体发声
近日,美团在上海召开外卖行业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在会上,众多餐饮商家集体发声,反映被迫卷入“价格战”导致经营状况持续恶化。数据显示,参与“价格战”后,有的商家外卖客单价下滑7元至10元,实际收入减少了15%以上。商家的两难困境,也让外卖行业站到十字路口。商家客单价、订单量双下跌近期,外卖行业掀起多轮消
2025-07-25 16:17:00
-
-
人社部:上半年8个省份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度企业从业人员工资价位信息已发布,新增发布12个数字职业工资价位,为企业和劳动者协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了信息参考。截至6月底,全国共有8个省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总台央视记者 李欣 张芊芊)丨来源:央视新闻丨编辑:于惠敏丨校读:张英丨审核
2025-07-22 13:30:00
-
-
App成“隐私刺客”,终究需要“法律亮剑”|时评
近日,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民生消费领域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整治,覆盖全市5万多家经营主体的App和小程序,在随机抽查的197款应用程序中竟然发现了多达388项问题。App成“隐私刺客”,过度收集信息应该怎么防?(央视新闻)当扫码点餐需要授权位置信息,当一款简单的手电筒A
2025-07-17 12: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