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真流量密码!这个小伙一条视频3天破百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6:49:00
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近日,一部时长近9分钟的“武汉,为什么是武汉”的长视频,在湖北人的朋友圈被悄然转发。

《武汉,为什么是武汉》视频截图
视频发布者名叫“1a0f”,这是他关联自己微信的视频号的第二条作品,一出手,3天时间阅读量就突破百万,大呼“好看”“感动”的留言比比皆是,后台也有不少分享感受、真情流露的私密留言,更是让他大为意外又十分感动。
1a0f,真名冯思培,武汉的一名职业导演,今年40岁。因为有一颗懂武汉、爱武汉的心,他镜头下的武汉才这么充满治愈力量,这么让人更加热爱这座城市。

冯思培
有一颗懂她爱她的心,镜头下的武汉才令人治愈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一条片子一天涨粉40万的冯思培,其实履历颇为耀眼,战绩赫赫可查。
2019年,作为青年导演,冯思培参加了中日纪录片制作与营销国际研讨班,赴日报NHK学习,还获得过2020年度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
自称像每一个“老武汉人”熟知且热爱武汉一样,冯思培也熟悉且热爱武汉。因此,他执导的城市宣传片作品有很多:2017年武汉世界设计之都宣传片《老城新生》,2018年世界友城大会宣传片《世界你好》,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官方宣传片《吹响集结号》,2022年大众百花奖官方宣传片、朱一龙主演的《花开武汉 光影未来》……


拍摄朱一龙主演的《花开武汉 光影未来》,冯思培在片场
2022年,冯思培执导的系列纪录片《看见纪南城》第六集在央视1套播出,此片最后斩获中国新闻奖。2024年系列纪录片《龙舟》第五集和2024年纪录片《过江》,也是他的作品,尤其是后者,在社交平台上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百看不厌。
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冯思培,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不过家乡孝感距离武汉不远,在武汉城市圈之内,号称武汉的后花园。生活中,他经常被人用佩服又好奇的口吻问道:“你一个‘外码’,怎么把武汉拍得这么好看,好看得有一种“亲近的陌生感?”
对此,他的答案是:“我喜欢做跟这个城市相关的片子。对于武汉,有太多太多经典的东西可以说,但怎么做到让了解武汉的人,能够通过宣传片、纪录片,获得一些跟平时不太一样的感受?我觉得那种‘亲近的陌生感’刚刚好。明明这种城市很熟悉、很亲近,但那些视角特别的画面,再加上旁白解说,却让武汉人有了一点点陌生感,不由得感叹:哇,原来可以通过这样的视角,看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呀!”
拍摄武汉题材的片子时,冯思培特别希望通过设计和创意去呈现这座城市的面貌,“这也许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儿”。有一次,他和小伙伴连续一周四点起床,只为了抓住在武汉升起的第一缕阳光,“这是早起者的福利,就是看到武汉的日月同辉。”
因为有一颗懂武汉、爱武汉的心,因为在武汉生活了十余年,因为武汉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冯思培镜头下的武汉才如此美好,充满治愈力量吧。
《武汉,为什么是武汉》,触发了数十万网友的集体记忆
今年过年期间,横空出世的DeepSeek,成了热议话题中的顶流,也成为冯思培和朋友们的关注点。作为影视从业者,冯思培很早就在关注AI对自己这一行的影响,也会在创作中借助AI,“我寻思着,要不要也用DeepSeek来试试做点什么?”
仍然选择了自己最偏爱的武汉题材,冯思培说干就干,自己当“总控”出方案、角度、创意,再和一群小伙伴讨论技术如何实现。一周时间,大家伙就把8分多钟的《武汉,为什么是武汉》制作出来了,“除了采用现有素材,和里面的观点延伸了之前我们做的一个纪录片《过江》,跟以前最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们AI用得比较多,占到60%—70%。”
3月5日,早春一个平常日子,冯思培开通微信视频号,《武汉,为什么是武汉》是这个新号的第二条视频。令他没想到的是,上线第一天,他的号就涨粉几万;上线三天,此条视频浏览量就突破百万,留言过千条,后台私信也如雪片飞来……目前,点赞量2万+,转发量5万+。


《武汉,为什么是武汉》视频截图
在这条视频下面的2000多条评论中,极目新闻记者看到,有很多对视频制作的赞赏:“切入点很佳,内容很简实,视角很真实。能衔昔接今、承上启下,这个片子能火!”“难得一见的关于武汉的文宣。”“片子精彩展现了百年江城历史变迁,除了历史风貌画面令我印象深刻之外,其中‘武钢饭盒’‘江轮江风’‘片尾段落’三段画外音也令我欣赏不已!”“独特的视角、创新的语言,耳目一新!”“想了解武汉可以看看这个”“文案、画面、配乐都太棒了!”“每一帧画面都是武汉的城市记忆。”……
还有更多网友被这条视频触发记忆或引爆泪点:“在烟火里跌宕,在江河里澎湃!”“武汉武汉,我心中永远的赞!”“满满的儿时记忆!”“每次回到武汉都发现家乡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了!”“通过珍贵历史影像,我们看到武汉近几十年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也体现出了武汉发展越来越好!”“我看着看着模糊了双眼!”……
其中,有一条近400字的留言,开篇写道:“这大概是所有推介武汉的,最具跳跃性的视频作品了。跳跃性,恰如其分。武汉本身,就是一座充斥着跳跃性的城市。这座具有三千五百年历史的城市,在最近二十年的变迁,不正是跳跃式发展的见证和体现吗?!”结尾写道:“武汉,不是一个讨所有人喜爱的城市,但绝对是我看着舒心,躺着惬意,时不时骂着,却不让别人瞧不起的家。”字里行间,有对片子由衷地点赞,有对武汉热烈的探讨。
这位网友的“小作文”,可谓道出了该片何以能够引发网友共情、共鸣、共振。“就像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一样,我可以说她如何如何不好,但是,你不能说她。”冯思培十分感慨地说,“大家之所以说喜欢这部视频,是因为对武汉的文化自信和情感认同,这让我感到十分震撼!爱,就要大声说出来。”
令他感慨和震撼的,还有几位在外地或者海外生活的武汉人私信留言,有的讲述自己被该片引发的强烈的思乡之情,有的提供历史素材和细节……
网友“老理”给冯思培写了近千字的私信,称自己“克制着才没让泪水夺眶”。他说自己1952年出生于武昌司门口,“尽管‘一把连’(武汉话,全部的意思)在武汉生活只有二十年,但是生命起源、形成的烙印最分明的是武汉。即使现在一般情况说着普通话,不经意就会被对方听出是武汉人……十多年来居住地域更换,跨度千万里,吸引我敏感听觉的乡音还是武汉话……武汉人的性格有些特别,我称其为俗气而不落俗套……”
距离这条爆款视频过去了不到一个月,冯思培又创作了9条借助AI的视频短片:《武汉,为什么这么快》《汉正街,为什么是汉正街》《红钢城,为什么是红钢城》《热干面,为什么是热干面》……俨然一个“武汉为什么”系列,好评如潮,吸引了很多武汉人打卡留言。

冯思培
冯思培坦言,他这些作品都是业余时间创作,因此视角也很“个人化”“个性化”,跟“高大上”的表现手法不相同,但网友的热烈反响,“让我有了继续拍武汉的动力和信心!”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
-
东莞特警“百日行动”街面巡防升温,警民互动让安全感“看得见”
Transparency近日,为全力护航第十五届全运会及残特奥会,东莞公安正以雷霆之势推进社会面防控“百日行动”。在东莞街头,市民们惊喜地发现,一支支装备精良的特警巡逻小队已成为城市流动的“平安堡垒”。巡逻现场 阳光下,特警队员钢盔锃亮、步伐铿锵。装甲车、警用摩托车高频次穿梭于核心商圈与城市干道,专
2025-08-20 09:15:00
-
-
娃趴地耍赖,爸爸妈妈爷爷淡定围观!网友:这家子情绪太稳定…
8月16日网友@盛夏发布的视频"一窝子犟种"在平台播放量超过了1500万视频中,一个幼童趴在地上耍赖,爷爷和父亲站在一旁情绪稳定地看着,随后爷爷静静地从背包中拿出防蚊喷雾递给爸爸,爸爸默默地为孩子喷上后继续在一旁观看孩子。妈妈在视频上配文"三个人的情绪都犟得很稳定都没有发脾气"视频拍摄者系孩子的母亲
2025-08-20 00:16:00
-
-
帧帧光影里的夏日江城(组图)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左妍冰、王毅):8月12日至21日,第九届“台湾青年看武汉 魅力江城随手拍”活动在武汉举行。参与活动的媒体记者和台湾青年漫步在武汉的大街小巷,用手里的镜头刻画着长江与黄鹤楼的壮阔雄伟,勾勒出老城区的独特韵味。他们捕捉着夏日江城的美好,将这座城市的魅力定格在一帧帧光影之中。黄昏时的
2025-08-16 17:54:00
-
-
大型纪录片《西拉沐沦》央视开播 全景展现北疆生态画卷
由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局、中央新影集团北京科影发现纪实传媒指导,赤峰市委宣传部、赤峰市融媒体中心出品的四集大型生态纪录片《西拉沐沦》,将于8月16日到8月19日19:22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正式开播。该片历时3年半精心创作,以宏阔视角展现我国北疆壮丽山河与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2025-08-16 09:49:00
-
-
善薪焚野原——论李善德的歧途与“善”的异化
近期热映电影《长安的荔枝》,故事以给唐朝杨贵妃进贡鲜荔枝为主线,剧中主人公李善德以精密计算挑战千里运鲜的“不可能任务”,其“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的执着,点燃了无数观众热评,很多人认为是一部励志片,而我却认为更像是一部警示剧。当凝视那满载荔枝的驿马踏着万千血汗疾驰而去的烟
2025-08-15 1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