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乐圈顶流”回归!为这一口“鲜”,山东人到底有多拼?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1 08:19:00
今早,叫醒人们的不是闹钟,而是刻在山东人DNA里的期待——等了整整4个月,属于吃货
开海的日子终于到了!
此刻的各大海港,渔船整齐列阵,只待12时号令一响,便拔锚启航,出海争“鲜”。

青岛积米崖渔港内,渔船整装待发 梁超 摄
海鲜,在山东人的食谱里有着重要分量。这里坐拥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毗邻海域面积比陆域面积还大500平方千米,海水产品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海鲜大省。
当然,仅靠近海捕捞,远远无法满足胃口。今天咱就唠唠,为了实现海鲜自由,山东人到底有多拼。
“海味顶流”上桌前,先把大海养“肥”
先看一组数据,2024年,山东海水产品产量达到825.2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不含远洋)173.5万吨、海水养殖606.3万吨。
也就是说,咱们碗里的海鲜,养殖的占大头,开海捕来的只占五分之一左右。
物以稀为贵,在沿海地区人们心目中,开海捕捞的渔获,堪称“渔乐圈顶流”。它们够鲜、够野、够肥,还带着“本地味儿”——这几个Buff叠加在一起,任谁都抵不住诱惑,轻松俘获大批“铁粉拥趸”。
可大家也清楚,近海受气候变化、污染、过度捕捞等影响,渔业资源早已不如从前。怎么守住这份“鲜”?伏季休渔、捕捞渔船“双控”等制度,是最直接有效的刚性约束手段。除此之外,山东还拿出了很多办法和行动,来修复生态、养护大家的“心头好”。
比如,在海底“造林”,让鱼儿“安家”。
海草床常被称作“海底森林”,它是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一片足球场大小的海草床,就能住下8万条鱼和1亿个小型无脊椎动物。
山东人是种海草的高手。在青岛,有众多专家长期从事海草研究及修复工作。其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周毅团队不仅牵头摸清了全国近海海草资源“家底”,还主导制定了海草床生态修复的国家标准。山东人不但在“家门口”种海草,还帮着其他省份种。一片片“海底森林”茂盛生长,成了鱼儿们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和栖息场。

青岛湾海草床修复区在线监测画面
给大海“充值”,让“鱼丁”兴旺。
如果把海洋比作银行,那么过度捕捞就好比不停取款,早晚会把大海“掏空”。而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就是给大海存入“鱼苗本金”,有助于恢复、增加种群的数量。
山东是我国较早开展增殖放流的省份之一,对鱼类、甲壳类、贝类、海珍品、头足类、海蜇等各个品种,都有大规模放流。就说大家爱吃的三疣梭子蟹,自2005年起被大规模放流,其中2010年至201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放流前后,放流海域的资源量上升了3至63倍;秋汛期间,相关海域的捕获量中,放流群体平均占比85.82%。

今年6月,青岛市海洋发展、渔政等部门联合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 图源:新华社
给大海“补偿”,让“破坏者”变“建设者”。
早在2010年,山东就出台了国内首个海洋生态补偿和赔偿办法,这些年还在不断创新优化。
举个例子,对休渔期内非法捕捞者,法院判决其以海草种植、碳汇认购、增殖放流等方式赔偿生态损失。
从“靠海吃海”到“养海护海”,山东的海更“蓝”了,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3.6%,连续两年居全国前列,一些多年不见的渔汛、虾汛又回来了。
“有鱼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咱们的餐桌上,不仅有“本地鲜”,还有来自大洋深处的“远方味”。
2024年,山东远洋渔业总产量45.4万吨、总产值65.96亿元,居全国第二位。虽然总量不大,却是百姓餐桌的重要补充。比如,2024年,山东从远洋捕捞了10.9万吨金枪鱼,比近海捕捞的8.9万吨带鱼还要多;鱿鱼远洋捕捞了5.6万吨,也多于近海捕捞的4.2万吨。
远洋捕捞是个“技术活”,山东在这事儿上是把“好手”。

远洋捕获的金枪鱼 图源:山东国资资讯
得“摸清”有啥鱼。
前些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蓝海101”号从青岛启航,奔赴西北太平洋“关键渔场”,去调查那里的生态环境、渔业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等情况。这是我国吨位最大、设施最先进的远洋渔业资源综合调查船之一,它所获取的“一手资料”不光能为公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还能为国家参与国际渔业治理提供支撑。
要“锁定”鱼在哪。
山东的远洋渔业自1987年起步,早些时候,去哪捕鱼主要依赖“老船长”的经验;现在,“黑科技”上阵,实现了“智慧捕捞”。
比如,船员利用新型电浮标、卫星定位、微型声呐系统探测鱼群所处水层、鱼群数量、鱼体大小等信息,随后,结合卫星遥感系统显示的浮游生物浓度、洋流运动方向和水温高低等数据,来准确判断到哪里下网。

青岛大型专业远洋捕捞船正在作业 图源:山东国资资讯
最后还得有“能装会运善加工”的好船。
捕金枪鱼、鱿鱼,光有捕捞船不够,还得有专业运输船。这就不得不提山东投资建造的国内首艘超低温冷藏运输加工船“海洋之星”——
能“藏”,从常温速冻至-55℃仅需18小时,保鲜的同时杀死寄生虫,且冷冻过程中不释放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绿色环保;会“运”,有效解决远洋渔获物回运问题;善加工,加工季单日加工量可达66吨,相当于一个移动的海上加工厂。

载有2400余吨金枪鱼的“海洋之星”靠泊青岛董家口分公司码头(资料图)
养海鲜,“有的是力气和手段”
沿海地区的人们,吃鱼总也吃不够。要想实现“海鲜自由”,光靠捕捞远远不够,关键还得靠养殖。
自上世纪60年代起,我国已先后经历了五次海水养殖浪潮,目前以深远海养殖为代表的第六次浪潮正成蓬勃发展之势,而每一次“弄潮”都是由山东引领;这里建成了国家级海洋牧场71处、国家级原良种场17家,均居全国首位;全国唯一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也落户于此……也难怪有人说,养海鲜,山东人“有的是力气和手段”。

除了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山东人也很擅长“开脑洞”——
比如,育种上,突破“卡脖子”的天花板。
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山东率先实现了多个海水养殖品种的繁育突破,也率先开始了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工作。
就像三文鱼的养殖,国内长期依赖进口鱼苗,还只有雌卵没有雄卵。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院士团队攻破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诱导1万余尾大西洋鲑伪雄鱼,实验检测诱导率达到100%,走出了自主繁育大西洋鲑鱼的关键一步。

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内三文鱼收获场景 图源:新华社
再如,养殖上,放飞“在哪养”的想象力。
大楼里、网箱里、工船内、盐碱荒滩上……在山东人眼里,只要合法合规,就没有不能养海鲜的地方。
还是以三文鱼为例,这种典型的冷水鱼极其敏感,水温超过22℃便会大规模死亡。不过,在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利用黄海冷水团,开创了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先河。

从“深蓝2号”网箱收获的三文鱼 图源:新华社
开海的号角即将吹响,愿每一艘渔船都能满载而归,愿这片海永远丰饶。
来源|青岛宣传 文字:王沐源
-
-
“渔乐圈顶流”回归!为这一口“鲜”,山东人到底有多拼?
今早,叫醒人们的不是闹钟,而是刻在山东人DNA里的期待——等了整整4个月,属于吃货开海的日子终于到了!此刻的各大海港,渔船整齐列阵,只待12时号令一响,便拔锚启航,出海争“鲜”。青岛积米崖渔港内,渔船整装待发 梁超 摄海鲜,在山东人的食谱里有着重要分量。这里坐拥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毗邻海域面积比陆
2025-09-01 08:19:00
-
-
海上有个新山东!来看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日程安排
8月28日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人民政府负责同志等介绍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情况。
2025-08-28 18:25:00
-
-
乐游光影 “李白”邀你划拳对诗!青岛灯会传统文化新体验
灯会里的互动节目。正在品茶作画的猫咪灯组。王慧成 摄猫咪制香灯组。 自7月18日启幕以来,2025年“青岛之夏”中山公园艺术灯会持续点亮岛城夏夜,这场融合东方美学的光影盛宴不仅收获了众多市民和外地游客的追捧和好评,更以创新互动掀起传统文化体验热潮,让千年诗词穿越时空遇见现代光影,将传统雅事融入璀璨
2025-08-22 09:30:00
-
-
阿根廷研究人员水下科考发现一批海洋新物种
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理事会18日宣布,初步研究显示,阿根廷研究人员在近期开展的水下科考活动中发现了约40种海洋新物种。据介绍,此次代号为“4号陆坡”的科考活动于今年7月23日开始,历时21天,来自阿根廷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搭乘科考船,借助先进海底探测设备,对马德普拉塔海底峡谷进行了考察。
2025-08-21 06:33:00
-
-
引进落地氢能项目17个!西海岸新区泊里镇高效推进青岛市氢能产业园建设
一辆氢能共享单车背后的“绿色转型”西海岸新区泊里镇高效推进青岛市氢能产业园建设,引进落地氢能项目17个、计划总投资超140亿元8月14日上午8时许,西海岸新区泊里镇河东村,程焕娟熟练地扫码、开锁,骑上一辆氢能共享单车,赶往自家的海鲜烩饼店。“这个车子挺好,跑得快,还环保。”最近,程焕娟已经习惯了这种
2025-08-15 07: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