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写作|郑重的故乡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21:37:00    

文|李怀宇

郑重先生今年九十岁,依然神清气爽。

《九十自述:我就是个乡下人》2010年草于南非约翰内斯堡,2023年11月补充修改于海上梧桐人家。

这本书回忆童年在家乡的故事,与五卷本《郑重其事》日记互读,几乎可视作完整的郑重一生回忆录。

郑重原名郑明昭,1935年出生于安徽省宿县大郑家村。

村里既没有名门望族,也没有书香门第,是一个没有文字历史的村落。

1950年,郑重小学毕业后即负箧求学。

七十年后,郑重读了几本名家回忆录,多是八十岁以后之作。

郑重想:“人到了晚年,才能品评青少年时代诸事的滋味。不过他们都出身名门,名家写名村名人名事,我们村没有读书人,更没有名人,因之也没有名人居处‘轩’‘斋’‘堂’等风雅韵事,所以像我这样出身普通农民家庭的人,不敢效法他们。但村野之人不妨用村言村语写村人村事,也就是乡下人写乡下事,这样从中找到我的灵魂,看看这样的乡村,给我的灵魂注入了什么。”

郑重的家乡处于两河之间,北有黄河,南有淮河。

他生长的淮北大平原,既无隐隐青山,也无长流的绿水,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

举目望去,在遥远的地方,大平原和蓝天连在一起,天空就像一个锅盖,把众生罩在下面。

乡音铸入灵魂之中,相伴终生。

郑重在上海生活了近七十年,说的仍是宿县话,朋友为他刻了一方印章:“宿州郑重乡音未改。”

宿县地理位于南方和北方之间,地方语言也有“不南不北”的风格。

郑重到南方,人家听他讲话,认为他是北方人;他到了北京,京城的人又会说他是南方人。

在乡下,郑重见到村里有些老人还留着辫子。

等他渐渐长大了,问过一些还留有小辫子的老人:留小辫子和清朝皇帝的关系。

他们的回答是:我们留小辫关皇帝什么事?想留就留,想剃就剃。

郑重后来思考:“这可能就像农民说的‘天高皇帝远’吧。”

村里有土地庙。

土地爷爷是掌管土地之神,正像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爷一样,在人们的心理上有一种威慑力量。

土地爷是地方神,保一方平安。

灶王爷是家神,保一家平安。

郑重开始读书时,他母亲就到土地庙向土地爷许了愿:等我儿子会写字时,每年给你写一副对子。

等到郑重能写字时,母亲真的买了红纸,郑重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土地庙门的两侧。

母亲很高兴。

大郑家村地处江淮之间,气候是下雨就涝,不下雨就旱。

夏天多雨,久雨成灾,乡下人在久雨时用“扫天婆”扫天,大旱时又要向龙王爷求雨,扫天与求雨两种民俗同时存在。

郑重的祖母用麦秆扎成草人,再给它穿戴上漂亮衣帽,穿上细线,拴在高粱秆上,然后插在屋檐下,它就在风中雨中左右转动,称之为“扫天婆”,希望它能扫散天上的乌云,不再下雨。

诗人痖弦(1932-2024)在《痖弦回忆录》中也记录了家乡相似的民俗。

郑重与痖弦同属一个时代,安徽宿州与河南安阳的风俗相近,可见历史悠久,而且比较普遍。

当年在乡下,村民依然使用石槽、石磙、石磨、石臼等石器。

郑重说:“历史的发展是很有惰性的,如果没有战争或改革,变化很慢。乡村的石器可以沿用几千年没有变化……可是到了2016年,我带着孙女沐蕙回来探亲,她说自己长到二十二岁了,还没有到过故乡,要回老家看看。到了那里,她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在我家老屋门前的草丛中,看到了那些石磙、石磨、石槽都静静地埋在草丛中,她扒开草丛,兴奋地拍照留念,但她不知道这些故事,石器成为历史陈迹。”

郑重的父亲是不识字的农民。

祖母去世时,父亲才五十岁出头,已经留起须髯,后来成为飘在胸前的长髯。

等到郑重的儿子海歌结婚时,老人家从家乡来到上海,参加了婚宴。

鉴定家、画家谢稚柳是郑海歌和顾向红的证婚人,远远地看到郑重的父亲,问那位白胡子老人是谁?

郑重说:“是我父亲。”

谢稚柳说:“你父亲不是农民吗?”

郑重说:“是啊。”

谢稚柳说:“不得了啊,一身仙气。”

在郑重四岁时,他遭到土匪的绑票。

原来土匪的目标是村里首富的儿子,结果忙乱之中拉错了人,竟把郑重绑票了,最后让郑重的邻居来把他接回去。

郑重回忆了这件事后说:“当土匪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是吃饭问题。研究一下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起因,最早多是这样的基础,后来队伍壮大了,有了一些有文化的人参加,才有了政治诉求,才有了政治纲领,但农民起义的领袖还是离不开造反夺权当皇帝这样的怪圈。”

秋收以后,农民比较清闲。

晚上聊天,老西大爷给郑重讲一些天上星星的故事。

大平原的上空水汽少,秋天的夜空特别明亮,但见一颗颗星星: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太白金星、银河,牛郎星、织女星。

还有歌谣如“勺子星、巴子星,谁能数七遍,一辈子不腰疼”。

2010年,郑重夫妻到南非探亲,一天晚上,在一家农场旅馆外散步,妻子武仲英突然惊叫起来:“你看天空多少星星!”

到上海过了几十年,都没有见过那样多的星星。

她很激动,久久不愿进屋入睡,和郑重一起回忆大平原秋天的夜空。

夫妻都觉得星空给人以遐想,有些浪漫的色彩,他们都留恋少时乡村的星空,心也似乎系在高高的星空中。

郑重先读了两年私塾。

双庙有了小学,郑重才进了洋学堂,算是正规念书了。

双庙里还有和尚,老和尚叫神悟,两个小和尚,大的叫慧明,小的叫慧心。

小和尚的年龄和郑重差不多。神悟除了是双庙的住持,还是苏庙及大店南八里几个庙的住持。

他有妻子,家在八里那边,他就经常住在八里不大到双庙来了。

郑重小时候看到的情形,和汪曾祺(1920-1997)小说《受戒》所描写的故事何其相似。

汪曾祺小时候在家乡高邮所见所闻,与郑重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学之后,郑重告别了普通的乡村大郑家。

进县城读书,就完全离开了农村。

高中毕业后,郑重考进了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文汇报社,从事新闻工作,那是更为精彩的故事,《郑重其事》中有详尽的记录。

风雨苍黄七十年,郑重觉得自己骨子里还是农民。

在郑重少年时,无论什么农活,父亲都让他参与,做好了不表扬,做不好也不责怪。

在父亲的心里,即使不能把郑重培养成念书的人,也要把他培养成种地的好手。

后来,郑重读了陶渊明的诗,更加回忆和留恋田园生活。

陶渊明所写的乡村,“带月荷锄归”“举酒话桑麻”的乡村生活,对农民来说是习以为常之事。

郑重觉得农民都是陶渊明,他少年时过的也是陶渊明式的生活。

父亲不识字,更不会作诗,但喜欢陶渊明的诗,经常要郑重讲一些陶渊明的故事和诗。

田园生活的情趣一直在郑重心里,也曾想过“胡不归去”。

乡愁久久萦绕,到了晚年,郑重禁不住提笔,写下《九十自述:我就是个乡下人》。

这时候,他的儿子定居美国,他的女儿定居英国,而他夫妻入住上海的养老院。

天涯住久,乡音未改,此心安处便是家。

相关文章
“最佳体重值”出炉!控制在这个范围有助于健康→

体重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太胖或太瘦都会影响健康体重控制在什么范围内比较合适又该如何控制体重呢最佳体重是多少一项研究显示,老人适当“胖一点”,有利于更长久地保持健康。那么,胖多少合适?一定要记住这个公式:体重指数(BMI)= 体重(kg)/身高(m)²18—64岁:BM

2025-04-16 00:14:00

写作|郑重的故乡情

文|李怀宇郑重先生今年九十岁,依然神清气爽。《九十自述:我就是个乡下人》2010年草于南非约翰内斯堡,2023年11月补充修改于海上梧桐人家。这本书回忆童年在家乡的故事,与五卷本《郑重其事》日记互读,几乎可视作完整的郑重一生回忆录。郑重原名郑明昭,1935年出生于安徽省宿县大郑家村。村里既没有名门望

2025-04-15 21:37:00

新媒天天看|英国宝妈唐河义务支教——想让乡村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

扫码看视频Dee给学生们上英语课。 全媒体记者 刘影 摄“I love Tanghe”“I love Nanyang”……4月14日,唐河县大河屯镇赵寨小学四年级教室内,在英语老师Dee的带领下,30多名学生一板一眼认真跟读。全校200多名农村孩子,第一次亲眼见到外国人,第一次感受到外教课的乐趣和兴

2025-04-15 07:53:00

宁远湾井镇:党建引领“颜值”高 群众参与幸福来

今日永州讯(通讯员 李严军 蒋李臻)宁远县湾井镇东江村原本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自2021年5月以来,东江村在省红十字会的驻村帮扶下,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带动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村庄的“颜值”升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也提升了。如今,东江村成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2023、202

2025-04-14 10:54:00

六安市发布公告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战略部署,着力解决我市企业人才需求,努力培育一批“懂经济、懂产业、懂企业、懂企业家,会招商、会安商、会亲商”的年轻干部,助力我市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决定开展2025年六安市“政府录用、企业使用”(以下简称“政录企用”)引

2025-04-13 08: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