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再议“激光雷达vs纯视觉”:为何很多智驾像是一个看得清的木讷保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4:16:00    

文 | 锦缎,作者 | 霍比特小灰

很多人一直以为,激光雷达路线是高级的,纯视觉是廉价版的FSD。

但我告诉你吧,FSD的纯视觉,才是整套系统里最难、最高级、最底层彻底重构的那一种。

它难,不是因为你省了激光雷达,而是因为它把整车变成了一个会“看”、会“想”、会“动”的神经系统。

那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国内不选纯视觉?

不是不想,是根本做不了。

第一,数据不够。

纯视觉不是装几个摄像头就能跑。

你得有海量的真实场景数据去训练它,它得看过、错过、撞过,然后才能变得聪明。

特斯拉是从2016年开始收数据,FSD V13背后吃掉的是全球几十亿公里的路况、错误、拐点和决策链条。

你看国内这些车企,有几家有这个数据闭环?

就算销量上来了,你有没有用户用智驾?有没有标注团队?有没有端到端迭代的系统?

都没有。你是靠封闭道路做演示,靠规则模拟做决策,

你喂的是假动作,它练出来的永远是假身手。

第二,结构错了。

特斯拉的纯视觉,是把整个系统做成了神经网络结构,从摄像头进来,到车轮动起来,中间不分模块,不分角色,就是一整个“思维系统”。

国内不是,国内是拼装工程:激光雷达看一遍、摄像头看一遍、毫米波看一遍,然后感知模块处理一遍,传给决策模块,再传给控制模块。

每一个环节都有延迟,有误差,有丢包。

这不是AI,这叫部门协作。

所以你看到大车了,你甚至知道该刹车了,但刹不住。你要汇报,你要排队,你要等模块之间“开会”。

特斯拉FSD不需要通知别人,它自己一看到,就能自己动。

这才叫端到端,这才叫一体化的智能系统。

第三,我们得说说,为什么激光雷达就算“看见了”,它也没用。

你想啊,一辆车在高速上开一百多公里每小时,你就算提前两三秒看到前面有静止障碍物,你能不能刹住,不是靠“有没有看到”,是靠看到以后能不能及时判断、及时执行。

而激光雷达的数据非常重,它不像摄像头那种连续视频流,它是脉冲式、点云式、一帧一帧发出来、接收回来、再还原三维模型的。

所以你就会有一个非常致命的过程:

看到 → 转换 → 解析 → 判断 → 下指令 → 动作

每一步都要时间,每一步都要算力,然后你开着车在真实世界里跑,一秒钟就可能是生死。

而特斯拉不是,它从来不追求看得最清楚,它追求的是——反应得最快,决策得最像人,甚至超越人。

它靠的是摄像头流,就是光子信号,直接喂给神经网络,然后整车一体判断,直接执行。

它不用还原三维图,不用等传感器拼图,它是——“看到就是理解,理解就是行动。”

这就是纯视觉的力量,也是FSD和其他车之间的断代差距。

很多人都在追求“我能看多远、我能识别多少种障碍物”,但FSD追求的,是“我能提前预判你要干什么、我要怎么规避、我要怎么做得更稳。”

你可以理解为,很多智驾像是一个看得清的木讷保安,而FSD像是一个直觉敏锐的格斗高手。

激光雷达是告诉你:“前方三十米有一个静止目标,形状如下……”

FSD是告诉你:“前面可能有问题,我现在就准备变道。”

它的厉害,不在于它看得准,

而在于它根本不需要等你“看准”,它已经行动了。

说到底啊,国内这些车企不是不知道神经网络好,也不是不知道端到端是未来,他们不是不想学特斯拉,他们是——根本跑不动。

为什么跑不动?

你先看看FSD的硬件系统。车上用的是特斯拉自己设计的FSD芯片,HW3、HW4,后端5万块英伟达H100+Dojo超级计算集群做训练,马斯克说一句“我们不是在跑模型,我们是在训练一个驾驶的大脑”——这不是夸张。

国内起步本就晚现在高端芯片搞不到,但所有型号的车,必须顶着智驾的招牌往外卖。

更要命的是,硬件上不行,算法还不敢放手做端到端。

怕出错,怕责任,怕事故,最后只能走一条“模块化+规则工程”的路:

摄像头是供应商的,雷达是供应商的,感知模块来自某某初创公司,

决策模块还得开会研究,控制模块还要留一手冗余……

这里面每个公司都有可能给自己留一手,多搞点钱,少担点责。

所以FSD强在哪?

强它背后那一整套能实时理解世界并反应过来的闭环神经网络系统,这套系统必须高度集成,必须是一个完整的闭环,而不是各家拼凑的产物。

这就是为什么FSD面对同样的场景,比如前车突然变道、前面出现静止障碍,它能做到——“人还没反应过来,它已经判断完并开始变道”。

不是因为它有外挂,不是因为它多了传感器,

而是因为它真的拥有了AI那种“毫秒级预判”的能力。

不是它看得远,而是它“知道前车为什么这么动”,然后它不等你开口,它自己就动了。

这,才是真正的智能驾驶。

不是多装几个雷达,不是识别更多种障碍物,而是——你理解世界的方式,已经进化了。

既然特斯拉这条路这么强,为什么国内不学?

为什么这些那么聪明的工程师、企业家,会走错方向?

说白了,不是技术问题,是结构性决策问题。

特斯拉为什么能走纯视觉?因为它敢压五年、敢烧几十亿美金、敢把用户骂声全吃下,

就赌一件事:未来的智能驾驶,一定要靠神经网络去“理解世界”。

这里面,马斯克本人的魄力和胆量毋庸置疑占据了很大的因素,但是他也得有那个文化土壤,这个我在我自己的节目中有聊过,这里不再赘述。

而国内呢?你做决策得看资本周期,看项目评审,看年终交付量,看媒体KPI,你是走一步看一步,你没法all in。

所以他们选了一条看起来最保险的路,能上车、能发布、能卖、能交作业。

但这一套结构,一开始就注定了你只能做到“看见”,却做不到“判断和反应”。

那有没有机会后来追上?也不是没有。

但你要清楚一件事,FSD现在的每一次丝滑变道、每一次毫秒级反应,背后是七年时间、数十亿公里、几千个工程师和一个自研神经网络团队干出来的。

你要追,你得先敢推倒现在这套拼装系统,你得敢说——我们不要激光雷达白名单,我们也要从摄像头开始训练理解世界。

你得敢错、敢慢,最后你才有可能赶上。

但现实是,大多数公司连“敢错”这一步,都走不出去。那就不是代差一年两年,是结构性断代。

所以今天这一期说了这么多,我就想留下最后一句话:

你以为你装了雷达,就能看得见世界;但特斯拉,是在用神经网络理解这个世界。

技术的分水岭,很多时候不在于谁跑得快,而在于谁走对了那条通向未来的路。

相关文章
因销量下滑,消息称马斯克解雇特斯拉副总裁奥米德・阿夫沙尔

IT之家 6 月 27 日消息,据《福布斯》报道,马斯克已解雇特斯拉北美和欧洲的运营主管奥米德・阿夫沙尔,原因是特斯拉在北美、欧洲地区的销量、受欢迎程度下滑。阿夫沙尔的离职紧随“Optimus”机器人项目工程负责人米兰・科瓦奇之后,后者已于 6 月初离开特斯拉。▲ 左一为阿夫沙尔阿夫沙尔 2017

2025-06-27 07:28:00

知名茶饮被曝喝出青蛙

6月21日,有网友曝光奈雪小盒茶内喝出整只青蛙。当事人直言:“太恶心了,差点喝进嘴里。”从视频画面可以见到,一杯差不多见底的茶里,有疑似青蛙的物体。当事人介绍,她买的是奈雪小盒茶中的茉莉花茶,里面会有些晒干的茉莉花。“那个干蛙的尸体,和这个白的(花)很像,所以你泡的时候,根本没有办法发现那只蛙。”当

2025-06-23 10:05:00

史上最长“618”,走到转折点

主播正在直播。宁波(前洋)直播中心供图“今年没做‘数学题’,轻松多了。”“618”年中大促活动接近尾声,00后消费者思思的“购物车”已经基本清空,看着十余个在途订单,她不禁感慨,“看到想要的,就用领到的消费券直接买,不用凑单的感觉很棒。”跟她有相同感受的消费者有不少。京东主打“现货直降”、天猫取消凑

2025-06-19 11:05:00

国学成语|一个超级“道德楷模”最后的表演之流涕唏嘘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前文说到汉哀帝去世后,王莽被紧急起用,并主导迎立九岁的中山王刘衎即皇帝位,是为汉平帝。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委政于王莽。此时,王政君已经年迈,朝政大权事实上落到了王莽手中。从此,王莽开始大展拳脚,全力扫除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物。凡被王莽盯上的人,不

2025-06-18 12:33:00

慎提“遥遥领先”的华为,在研发投入上一直遥遥领先

6月11日,在华为Pura 80新机发布会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掷地有声地列出这样一组数字:华为近十年研发累计投入12490亿元,2024年研发费用更高达179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0.8%,累计全球有效授权专利15万项。“科技长跑拼的是长期的研发投入耐力”,余承东说道。

2025-06-12 1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