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具治愈力的10首经典诗:一生必读,温暖心灵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6 10:05:09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 年)的四川眉山。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成长,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共同构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政治生涯跌宕起伏,新旧党争的漩涡让他屡遭贬谪,先后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 每当中秋佳节,阖家团圆之际,明月高悬于天际,洒下银白的光辉。此时,人们仰望明月,总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宛如一首悠扬的月光曲,承载了人们对远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跨越时空的距离,触动着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温情。当我们回首历史长河,感叹岁月沧桑、英雄辈出之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会脱口而出。那气势磅礴的语句,仿若汹涌澎湃的江水,将历史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英雄的伟大。而当我们沉浸在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中时,“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则如同一把能开启情感闸门的钥匙,让无尽的哀思如潮水般宣泄而出。在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出现局限,陷入片面的困境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会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思维的盲区,提醒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

-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颠沛流离。他曾自嘲地总结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黄州,他经历了生活的困苦,经济上的拮据、环境的荒凉都没有将他打倒。在这里,他躬耕东坡,与渔樵杂处,却能苦中作乐。他将对生活的感悟融入诗词,无论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旷达超脱,还是《前赤壁赋》里对宇宙人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深刻思考,都展现出他在困境中对精神世界的坚守与升华。在惠州,尽管条件艰苦,“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便是他对生活热爱的生动写照。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挖掘着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点滴,如岭南的荔枝、独特的风土人情都成为他诗词创作的素材。而儋州,更是远离中原,环境恶劣,瘴气弥漫,但他却能在那里传播文化,开办书院,讲学明道。他以自己的才学为当地百姓带来知识的曙光,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位举人,为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在职场中,他屡屡失意,但天性乐观的他,将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化作了笔下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歌,描绘出一道道独特的文学风景。

- 在文学上,苏轼成就卓越。其诗词风格多样,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豪放之作,展现宏大历史视野和豪迈气概;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婉约之篇,抒发对亡妻的深情厚谊。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此外,苏轼在书法和绘画方面造诣颇高,《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书法笔势奔放,姿态横生,彰显出他独特的艺术魅力;绘画上也别具一格,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增添了璀璨的光彩。

-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都难免会遭遇挫折,陷入低谷。那些黯淡无光的日子里,我们渴望找到一丝慰藉,一种力量,来支撑自己继续前行。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苏轼的十首诗,希望能成为激励处于低谷期的每一个你的精神源泉。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此诗看似写庐山景色,实则蕴含深刻哲理。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形态各异,山峦连绵起伏,高峰耸入云霄,山谷幽深静谧,诗人借此引发对人生和认知的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就如同置身于庐山之中的游客,常因自身视角的局限,难以看清事物的全貌。这告诫我们看待问题要从多方面分析,避免片面判断,如此才能在复杂世界保持清醒头脑,不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

《新城道中·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 诗以欢快笔触描绘春日山行图。东风似知己,知晓诗人的出行计划,吹散了檐间连日的阴雨,为诗人送来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晴日里,山岭上的白云蓬松柔软,如同给山峦披上了棉帽;初升的太阳红彤彤的,恰似一面铜锣挂在树梢,光芒照亮了整个山林。路边,野桃在竹篱边绽放,花朵娇艳欲滴,仿佛带着盈盈笑意;溪边的柳树细长的柳枝垂落在清澈见底的沙水中,随着潺潺的溪流自由摇曳。远处西山下的人家升起袅袅炊烟,那是他们正在忙着准备春耕的午饭,煮着鲜嫩的芹菜和竹笋,其乐融融。整首诗洋溢着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活力与希望,仿佛置身于那片美好的山乡之中,忘却一切烦恼。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这是苏轼对友人刘景文的勉励。前两句描绘秋冬之交的景色,荷花凋谢,荷叶枯萎,再也无法撑起遮雨的伞盖;菊花虽已残败,却依然有傲霜的枝干挺立。这里通过荷与菊的鲜明对比,突出了菊花坚韧不屈的品质。后两句是整首诗的主旨,诗人暗示人生如同四季,各个阶段都有独特之美,青春年少的意气风发固然令人怀念,但即使青春已逝、年老体衰,也能如秋冬的果实般拥有成熟的辉煌。这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鼓励人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要保持自信和乐观。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 诗赞美董传虽贫寒但因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粗缯大布裹生涯”描绘出董传生活的朴素,粗布衣裳包裹着他的身体,显示出物质的匮乏。然而“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如点睛之笔,强调了知识和内在修养对一个人气质的塑造作用,即便身着简陋,也难掩其高雅气质。后面几句则描述董传的志向和追求,他不甘心与迂腐的老儒一起过着平淡的日子,烹煮着瓠叶这样简单的食物;他渴望在科举中有所成就,像那些举子们一样在槐花盛开的季节为前程奔波。尽管现实残酷,他囊中羞涩,没有钱购买骏马去潇洒寻春;在热闹的京城,只能在达官贵人挑选女婿的华丽场面中充当旁观者。但苏轼看到了他眼中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理想的执着。一旦董传得偿所愿,当那象征着皇帝诏令的黄纸带着新鲜的墨迹来到他面前时,他就可以向这个世俗的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荣耀。这首诗体现了苏轼对知识和才华的尊重,也鼓励人们不要因物质的匮乏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内在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这首诗充满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苏轼以“飞鸿踏雪泥”巧妙地喻人生漂泊不定,雪泥上的爪印短暂易逝,恰似人生留下的痕迹,而飞鸿转瞬即逝,不会在意这些痕迹,也不会在意自己的去向。诗中提到老僧已死,只留下新塔,昔日在寺庙墙壁上的题字也因墙壁损坏而消失不见,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人生的无常感。然而,回忆起往日与弟弟苏辙一起赶路时路途漫长、人困驴嘶的崎岖经历,又有一种对过去的珍视。整首诗在感慨人生无常的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豁达,既然人生如此变幻莫测,又何必过于执着于那些过往的得失呢?这种豁达的态度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变化时,能更加从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首词是苏轼旷达心境的经典之作。“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就表现出一种不为外界干扰的定力,风雨穿林打叶象征着人生中的挫折和磨难,但苏轼却能做到不听其声,依然吟啸徐行,展现出他的从容不迫。“竹杖芒鞋轻胜马”,显示出他虽物质条件简陋,但内心却无比轻松,一根竹杖、一双芒鞋在他眼中比骑马更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将这种豁达推向了极致,表达了他愿意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毫不畏惧。下阕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写出了他在困境中的清醒,春风的寒意让他从微醺中清醒过来;“山头斜照却相迎”则暗示了希望和转机的到来,在经历风雨后,阳光总会出现。最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首过去的艰难困苦,一切都变得云淡风轻,体现了一种超脱荣辱得失的人生境界,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在他心中都已不再重要。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此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上阕描绘清泉寺周围清幽的景色,山脚下,兰芽短嫩,浸在潺潺流淌的溪水之中,嫩绿的色泽在清澈的溪水中显得格外清新;松树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一尘不染,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行人准备的洁净通道。傍晚时分,潇潇暮雨纷纷扬扬地洒落,雨滴打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远处不时传来子规鸟那清脆而略带哀怨的啼鸣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下阕则笔锋一转,从眼前的景色联想到人生。“谁道人生无再少?”一句反问,振聋发聩。门前的溪水向西流,这一违反常理的现象让苏轼感悟到,人不应该因年老而消极悲观,即使到了暮年,依然可以拥有青春般的活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不应像古人那样因头上出现白发就对着流逝的时光唉声叹气。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给无数后人带来了鼓舞和力量。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上阕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后的感慨,“一别都门三改火”,点明分别时间之久,三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天涯踏尽红尘”描绘出友人漂泊天涯的经历,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中留下了他的足迹。而“依然一笑作春温”则体现出友人虽历经沧桑,却依然保持着温暖的笑容和豁达的心境,这种乐观的态度让人敬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两句,以古井无波和秋竹有节来赞美友人内心的平静和坚守气节,不为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动摇。下阕写送别时的场景和心境,“惆怅孤帆连夜发”,在淡淡的惆怅中,友人的孤帆即将在夜色中起航,离别的不舍涌上心头。“送行淡月微云”营造出一种清幽、略带忧伤的氛围,月光和微云仿佛也在为这离别增添一抹哀愁。但苏轼笔锋一转,“尊前不用翠眉颦”,劝席间女子不要因离别而皱眉忧伤,因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就像一场旅店中的旅程,每个人都是过客,相聚离别是常态,应以豁达的心态看待。这种对人生聚散离合的超脱理解,使整首词既有离别的温情,又有超脱的旷达。

《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 这是苏轼对恩师欧阳修的怀念之作。开篇“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便有一种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半生的时间如手指轻弹般迅速流逝,而自己三次经过平山堂,这里承载着他对恩师的深深回忆。“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回忆起十年前与欧阳修相见的情景,那时恩师的书法还在墙上如飞龙走蛇般舞动,每一笔都充满了生机和力量,如今却已物是人非,恩师已逝,只留下这些无声的字迹。下阕“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表达了对欧阳修文学成就的敬仰和怀念,即使恩师已经离去,他的文章和风范依然如杨柳春风般传颂在世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这两句充满哲理,不要说万事在转头之间就成空幻,其实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一切也都如梦一般虚幻不实。这是苏轼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既有对世事无常的感叹,又有一种超脱的意味,提醒人们珍惜当下,不被虚幻的事物所迷惑,把握好眼前的时光。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上阕夸赞王定国和寓娘,把王定国比作美玉般的男子,其品质高洁、温润如玉;寓娘则是上天恩赐给他的温柔美丽的女子,“天应乞与点酥娘”,形象地描绘出寓娘的美好。“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描绘出寓娘歌声美妙,当她开口唱歌,那清脆悦耳的歌声从洁白的牙齿间传出,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在炎热似火的南海之地,她的歌声就像一阵清凉的风,吹起时,仿佛漫天的雪花纷纷扬扬,瞬间让周围的空气都变得凉爽起来,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下阕写寓娘随王定国万里归来后的状态,“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她历经磨难归来,却容颜焕发,笑容中带着岭南梅花的香气,展现出一种坚韧和乐观。“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整首词的核心,当被问到岭南的生活是否艰苦时,寓娘回答只要心安,哪里都是故乡。这种随遇而安的心境,深深打动了苏轼,也传达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让人们明白内心的安宁才是真正的归宿。

-
-
“仅退款”四年落幕
为时四年的“仅退款”服务将落下帷幕。4月22日,北京商报记者独家获悉,拼多多、淘宝、抖音、快手、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将全面取消“仅退款”,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交由商家自主处理,平台非必要不主动介入。当然,平台们也纷纷表示,申请期间会综合考虑退货条件,再视实际情形判定是否支持退款。如今,平台
2025-04-23 00:29:00
-
-
未央区西航二校第四届”阳光体育运动会隆重举行
阳光讯(记者 梁永飞 通讯员 黄媛)四月的风携着花香掠过跑道,晨光为绿茵场镀上金边。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二校第四届“阳光体育”运动会,在这个被春风吻醒的清晨如约而至。本次运动会为期三天(4月16日—4月18日),集结的运动健儿们将在这片赛场上挥洒汗水、挑战自我,为大家带来一场激情与拼搏的体育盛宴!庄严的
2025-04-23 00:24:00
-
-
支付宝发布最新声明
4月22日,支付宝开放平台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近期,发现有部分服务商冒充支付宝生活号官方名义进行业务拓展及商业合作。支付宝生活号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以“独家代理”“官方指定”等名义进行商业活动。任何未经授权擅自以“支付宝生活号官方”“支付宝生活号服务商”等名义开展业务推广、收取费用或签署合同的行为,
2025-04-23 00:23:00
-
-
市直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党风廉政建设暨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2025年4月22日,市直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党风廉政建设暨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过去一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紧盯党建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深入推进机关党的根本建设、基础建设、长远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政治建设更加有力,组织建设更加有效,管党治党更加严实
2025-04-22 23:17:00
-
-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启动“国典工程”读书活动 书香校园更添活力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王凯、梁少萍)近日,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举行《复兴文库》书展暨4月读书活动启动仪式。该校宣布在全校启动“国典工程”,以《复兴文库》为核心读物,用2个月时间开展一系列活动,形成“读、学、讲、用”一体化学习模式,培育3至5个校级“红色阅读”示范社团或班级。在读书月活动现场,围绕《
2025-04-22 22:55:00